听书文字0085 23身份的焦虑 阿灰解读

 

得到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富商家庭,父亲会说9国语言,他也继承了这种高智商,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随后在哈佛大学研读哲学。他最擅长用哲学视角解读日常生活,撰写通俗易懂的著作。他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专栏作家和 TED 演讲者,别人科普,他则致力于“哲普”,普及哲学。

 

关于本书

2004年,他主持的纪录片《身份的焦虑》在 BBC 四台播出,IMDB 评分有8分之高,本书就是这部纪录片的文字版。市面上解读现代人身份焦虑的图书,通常是从实用心理学角度提出意见建议,告诉你具体解决方法,但德波顿的特点是,他给了你一个更文艺的视角,不直接开出药方,而是用前人的智慧开导你,用阅读体验治愈你。而跟更深刻的社会学著作相比,他的写法是横向铺开的,涉及诸多领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将枯燥的哲学思想与文艺理论变成一股智慧的涓涓细流,注入你最需要的地方,让你在阅读时有一种美的享受,就好比一场精神上的减压按摩。你会在他的字里行间品味到历史的厚重、哲学的释然、艺术的多彩、文学的犀利,当你在无数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到共鸣,你就会多少有所解脱了。

 

核心内容

首先我们会给身份的焦虑下个定义,讲讲它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为什么身份的焦虑在历史上不是个事,到近现代才变严重了呢?这就是今天的第一个重点,我会告诉你如今身份焦虑感加重的现象,它的本质是什么。接下来,德波顿会带我们走过历史的花园,看看面对身份的焦虑,人们都在哪些方面做出过哪些努力,如何获得解脱,这是今天的第二个重点:我们怎么做。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一、身份的焦虑是什么德波顿认为,身份就是“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这里的“价值和重要性”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身份的焦虑都很具体,比如事业、成就、金钱。是不是德波顿的研究比较虚呢?当然不是。本书指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格外在意物质,是因为物质能带来大量情感反馈,世人给我们的关爱取决于我们的社会地位,我们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背后的情感反馈。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的价值是高是低,很大程度上要靠比较。如果你生活小康,跟世界首富比肯定不现实,跟街头的流浪汉比也没有意义,你只会跟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这种比较才能给你真实的感觉。而且,流浪汉的羡慕对你来说没用,你的朋友、同事和熟人才是你朝夕相对的人,他们对你的态度才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你只有发现自己拥有的东西比他们多,得到他们的积极评价,才能体会到身份带来的快感。同样,世界首富也会受身份焦虑的困扰,而且比你更严重,因为对他们来说,只要掉下世界第一的位置,身份就会受损,鲜花和掌声变成质疑与嘲笑,而且他们受到的关注更多,积极评价转为消极时,对他们的打击也更重。所以,在现在的社会中,无论身份地位如何,身份的焦虑威胁着每一个人。二、为什么现代人的身份焦虑比古代人严重了我们现在对身份的焦虑更强烈,是因为当代人的身份,比古代人更容易改变。虽然古代中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的西欧同属封建社会,改变身份的难度还是不一样的。古代中国出现了科举制度,就让很多中下阶层出身的苦孩子可以通过读书来实现向上的阶级流动。但古代欧洲普遍是小规模自治,缺少像古代中国这样中央集权的政府,而且教会势力超越了王权,种种客观条件决定,当时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能一举改变身份的选拔制度,阶级流动性非常小,贵族和农民的身份几乎是天生的,只会由你的祖辈决定,因此身份高的人不担心自己会跌入谷底,身份低的人也不会奢求有朝一日一飞冲天,各阶层都安于现状。这个时候,农民虽然身份低,但并不会受到歧视,因此也没有改变身份的动力。但是,后来的几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兴起,贵族阶级没落,很多农民进入城镇,改了行。对财富的追求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方向,而人们逐渐相信,这种追求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封建社会被推翻后,人们进入了一种崇尚精英的社会,这种社会提倡努力改变命运,让有能力的人成为管理者。崇尚精英的社会认为,有能力的人进入社会上层,没能力或懒惰的人滑到社会底层,你的身份地位就是你能力的象征。这种社会向人们灌输了这样一个观念:如果你穷,一定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如果你穷,那么你的人生就彻底失败了,你是没有价值的。这样的观念让社会更崇尚富人,对穷人造成了舆论压力。可以说,在一个社会里,身份越容易改变,身份焦虑就越容易产生。三、当代社会,人们的自尊受到哪些因素影响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了一个自尊公式,可以很好地概括崇尚精英的社会中人们的普遍心态:自尊等于实际成就除以自己的期望。可见成就越小,期望越大,自尊就越低。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提高自尊不外乎两个方法,不是做出更多成就,就是尽量放低期望。很明显,在一个提倡努力的社会,只有前者是受到鼓励的。火上浇油的是,现代大众传媒的导向又让人们提高了对自己的期望值,媒体告诉我们“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强调说只要我们愿意努力,我们可以成为任何人。当你付出的努力决定了你的自尊时,每个人都必须卯足劲向前冲了,压力和焦虑能不大吗?四、德波顿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哪些缓解身份焦虑的方法他从哲学、艺术、宗教和文学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建议。他首先谈到的,就是哲学的力量。哲学家认为:我们可以用理性来把关,当有人对我们说“你没有价值”时,我们会用理性做出判断,如果判断为真,那么我改,如果判断为假,那么我不改。可就算我们改了,社会还是不承认我们,还是认为我们的身份很低怎么办?后来的哲学家又开发出了另一个武器:理性的遁世,也就是避免世俗交往。哲学遁世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建议年轻人学会享受孤独。这种观点并不意味着完全断绝与社会的联系,而是建议人们避开外界的侵扰,遵循内心的良知来行事。另外一个缓解身份焦虑的方法历史也很悠久,那就是宗教,在西方社会里以基督教为代表。农民知道,虽然现实中贵族的身份是自己无法奢求的,但按照基督教的观点,当农民和贵族死了之后,他们都会以平等的身份站在上帝面前,他们的灵魂是高尚还是卑鄙,与身份是无关的。到了19世纪,又出现了一种缓解身份焦虑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生活方式,波西米亚。波西米亚这个词原本指的是浪荡不羁的吉普赛人,后来被用来指代一群异类,他们反抗传统,不按社会主流标准生活,不关心面包的价格,而更关注艺术和情感。他们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绝不是积累财富和提升身份,而是作为个体,去更好地感知和认识世界,他们也拒绝接受主流对失败的定义。无论社会怎么看他们,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也就解决了身份焦虑的问题。德波顿也谈到了文艺创作,对身份的焦虑,可以通过创作来抒发。在这里,人们向社会主流的身份标准提出了质疑,进行了批判。美术界就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建立于17世纪的法国美术学院提出了标准,认为最高大上的是历史和宗教题材,之后是王室贵族的肖像,再差一点的是风景画,那些描绘老百姓生活情景的画是最不上档次的。改变就从这种排序开始。18世纪以来,一些画家的注意力开始落在更加平凡、琐碎的事情上,他们希望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美,而这些美与财富毫无关联。绘画再也不是为身份服务的了,而渐渐成为画家表达自我,甚至批判身份标准的工具,这种更加关注私人体验的倾向一直延续到现在。文学也一直与身份息息相关。不管是哪国作家的作品,来自什么时代的小说,你经常在其中看到,有的角色身份高却无恶不作,有的角色身份低却品格高尚。在文学界,还有一个向主流身份标准提出挑战的利器,就是悲剧作品。很多悲剧都涉及身份的丧失。一个好的悲剧,效果一定不是让观众嘲笑那个倒霉蛋,而是让观众心生怜悯,思考他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结局,然后回想自己的生活,感到警醒。悲剧可以警示人们,你现在拥有的身份其实是很脆弱的,而你自己就带着可能毁灭它的东西,那么人们就会对真实生活中丧失身份的人多一分同情和理解,对身份的标准也不再非黑即白。无论处于什么时代,身份是否容易改变,身份的焦虑都可以通过文学的手段来缓解。五、对无神论者而言,什么方法比较好对无神论者,游览名山大川对身份的焦虑有缓解作用。这种方法的思路是,当我们被俗世中的攀比折磨得苦不堪言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请出一个我们谁也比不上的存在来,比如壮丽的自然景观。在这些存在面前,所有人都是渺小的尘埃,还争什么高低呢?身份的焦虑,在大自然的崇高面前,就烟消云散了。中国古诗词中便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可见,这种纾解身份焦虑的方式是存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它对如今的中国社会其实也一样有用。我们中很多人出去旅游,目的之一就是散心。六、德波顿的论述是否全面德波顿的关注点集中在个体对社会的反应上,他强调的是在身份焦虑加重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社会没有责任吗?一个会催生身份焦虑的社会,难道是健康的吗?这样弱肉强食的社会价值观合理吗?德波顿并没有直接对这种崇尚精英的社会提出批评,而只是将这种事实摆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自己去探究。有心的读者,应该能做些延伸的思考。

 

金句

1.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格外在意物质,是因为物质能带来大量情感反馈,世人给我们的关爱取决于我们的社会地位,我们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背后的情感反馈。2. 在一个社会里,身份越容易改变,身份焦虑就越容易产生。3. 营销者希望高端消费者把自己的产品当成一种彰显身份的工具,并希望诱惑其他消费者因为向往更高的身份,而对这些产品产生渴望。4. 绘画再也不是为身份服务的了,而渐渐成为画家表达自我,甚至批判身份标准的工具。这种改变虽然是崇尚精英的社会促成的,但它反过来也会对这种社会将物质财富与成功划等号的价值观提出挑战。5. 悲剧之所以特别打动人心,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类情感上的软肋。6. 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发展进程中,创作者们赞颂的不再是王公贵族和富商,而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人物,那些身份低微但品质高尚的对象。

 

撰稿:阿灰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